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基地是吉林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特色)研究基地,是吉林省社科院与吉林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协作研究机构,成立于2008年。基地主任是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邵汉明研究员。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
基地以吉林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吉林师范大学文化学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四个机构为基础,分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文化现代化和社会伦理学三个研究室,负责人分别为邵汉明、祖国华、陈一虹。
研究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5人,助研2人,科研秘书1人,资料管理员1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
二、研究特色和优势
基地侧重于三个方向的特色研究,即中国文化现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和社会伦理学研究。
在儒道哲学及其现代价值的揭示和阐扬、儒学大众化、中国文化建设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深层挖掘和阐释、金代儒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恩斯特·布洛赫是德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本基地一系列关于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的学术成果,如“布洛赫的物质观”、“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等研究成果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新视点,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基地关于社会伦理学的构想与创建,开启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的理论生长点。在伦理学的视域中探究社会机制、制度安排、社会问题等方面合理化;从社会伦理学独特角度审视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正当性和合理性。
在文化产业和凯发k8国际注册的文化研究等应用问题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主持完成“新时期提升吉林省全民创业理念的研究”、《长吉图区域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民素质对策研究》等多项项目,对相关问题做出了可贵的理论探讨和现实思考,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主要科研成果和业绩
基地筹备成立以来,专兼职成员完成论文、研究报告215篇,著作(包括编著、译著)23部。其中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重视,论文《“和而不同”:儒释道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获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儒学的未来》(《光明日报》2010年11月16日刊登,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在学术界反响巨大。3项研究报告分别被省委书记批示或省纪委等部门采纳。承担课题6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项目2项。由邵汉明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儒学》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获奖33项,其中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2项。
最新新闻
- 省社科院(社科联)赴乡村振兴包保帮扶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活动
- 省社科院(社科联)赴乡村振兴包保帮扶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活动
- 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郭连强带队参加第三届各省区市社科联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热门新闻